山西襄垣有兩千余年的歷史,史源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,因公元前455年趙襄子筑城于此,故名襄垣。趙襄子,即趙毋恤,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的創(chuàng)始人,謚號襄,史稱趙襄子?!妒酚洝分兴汹w國的襄子紀(jì)年,在位為33年(前457至前425年),千余年的歷史造就了襄垣豐富的人文景觀與人文歷史,同時也造就了襄垣人民勤勞儉樸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這種勤勞儉樸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使得在民間出現(xiàn)了諸如手工掛面、打鐵、織布等一系列傳統(tǒng)手工藝。另一層之意就是說襄垣的“襄”字剖析:為人人有衣穿的意思。因上下兩部分組成了一個 “衣”字,中間則由左右兩個“口”字和底部“一橫”之上四個“十”上下重疊、左右連接組成。用“衣”字上下體的形成,模擬人站立的基本姿態(tài):點橫代表肩上頭;撇、捺代表衣、袖、襟;勾代表的腿足,全方位包裹了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四個“十”方面的男(左)女(右)兩口,構(gòu)成了中國的一個專用字符“襄”。因此可以說“襄”是人類文明的象征,是區(qū)別其它任何動物上等、下等、低級的顯著標(biāo)志。為了更深層次地發(fā)掘襄垣的的人文歷史,體現(xiàn)千年古縣及手工老粗布的悠久歷史及傳統(tǒng)特色
同時也為了緬懷襄垣的創(chuàng)始人——趙襄子,我們將老粗布產(chǎn)品商標(biāo)注冊為“襄子”
豫讓擊衣
據(jù)《戰(zhàn)國策·卷十八·趙一·晉畢陽之孫豫讓》、《史記·卷八十六·刺客列傳第二十六》、《潞州志》、《潞安府志》、《襄垣縣志》載,豫讓,上黨襄垣人,晉國大夫智伯家臣,與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記載的曹沫、專諸、豫讓、聶政、荊軻、高漸離并稱“六大刺客”。 春秋五霸之一晉國,在晉文公時,為了擴(kuò)充軍力,便將本國的三軍擴(kuò)為六軍,每軍設(shè)元帥一人。到晉景公時,六軍元帥逐漸發(fā)展成六卿共主晉政,分別為范、中行、趙、韓、智、魏六個世襲卿族,后來因范、中行主政時犯眾怒,被其他四卿滅掉,晉國便由趙、韓、智、魏四家主政。又過了幾十年,四家卿臣勢力越來越大,晉君反而不如四家,其中尤以智氏最強(qiáng)。
智家為了獨霸晉國,便想出了一個削弱趙、韓、魏三家而加強(qiáng)自己的主意:假借晉侯之名,讓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資軍費。韓、魏忍痛割了地,智家充為已有,而獨趙主襄子以土地乃先祖拚命得來而不予。于是智家便約韓、魏共攻趙襄子,并約定滅趙后三分其地。韓、魏一來懼智家強(qiáng)大,二來也貪趙家之地,于是幫助智家將趙襄子圍于晉陽。智伯在久攻不下時借山洪暴發(fā)之機(jī)決開晉水沖灌晉陽,于是孤城晉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。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為勝利指日可待,在與韓康子、魏桓子視察水情時忘乎所以地說:“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國呀,咱們晉國的汾、澮、絳可均是這樣的大河呢!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,韓康子與魏桓子聽后心里一驚:既然晉水可以灌晉陽,那絳水也可以灌韓都平陽,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。恰此時趙襄子使人策反韓、魏二家,于是韓、魏二家反決晉水倒灌智氏大營,最后將智伯殺死并滅其族,趙、韓、魏三家均分其地。后三家共請于周天子將自己封為諸侯。
滅了智氏后,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趙襄子了。還是趙家適子時,智伯便多次羞辱趙襄子,后智伯又集韓、魏之兵圍趙襄子于晉陽,差點讓趙家再次滅族。殺死智伯后,趙襄子為了解氣,便將智伯的頭骨做成了一個便器置于廁所內(nèi),讓其死后也遺臭萬年。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義士的不滿,這個人便是豫讓。在智伯兵敗時,豫讓也曾頑強(qiáng)抵抗,但終因寡不敵眾,只好逃往深山躲避。聽說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骨制成便器,心里非常氣憤,便決定出山為智伯報仇。他先化裝成刷廁所的,揣把匕首混進(jìn)趙家?guī)繅Ρ冢瑴?zhǔn)備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刺殺他。可這趙襄子好象如有神助,在上廁所時忽然感到心慌,于是令人搜查,這一搜便將豫讓抓了起來。這豫讓也不抵賴,坦陳自己是想為智伯報仇。偏這趙襄子也是個很愛才之人,見豫讓如此坦城,必是義士,便想收為已用。豫讓當(dāng)然不干,趙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議殺掉豫讓,趙襄子想了想說:“主子身死后還能舍命為其報仇,豫讓真忠義之士!放了他吧。”于是將豫讓放了。
可豫讓自由后并沒有放棄復(fù)仇的念頭,還想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,無奈趙襄子防范森嚴(yán),豫讓一直無從下手。于是豫讓拿熱漆涂遍全身,生了一身疥瘡,容貌體態(tài)全部改變了,可上街乞討時聲音還是被妻子聽了出來。于是豫讓又吞吃燒紅的木炭,將嗓子弄壞,再上街乞討時連妻子都認(rèn)不出來了。有位朋友偶然認(rèn)出了他,流著淚說:“憑你的才學(xué),只要肯為趙襄子做事,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機(jī)會接近他,到時候再找個機(jī)會殺了他多容易?何苦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呢?”豫讓啞著嗓子回答:“如果替別人做事還懷有二心,這決不是仁義之士所為,我雖想為智伯報仇,但決不能做那種不仁之事!”
苦苦地等待了很長時間后,刺殺趙襄子的機(jī)會終于來了。
趙襄子要視察剛剛竣工的市橋。豫讓得知后便預(yù)先藏于橋下,準(zhǔn)備在趙襄子過橋時起而殺之。可這趙襄子當(dāng)是命不該絕,在座駕剛要上橋時,馬忽然長嘶不前,大臣進(jìn)言:“臣聞良馬不陷其主,既然此馬駐足不前,前面可能有危險?!庇谑勤w襄子命人搜索,果然在橋下將豫讓搜出。豫讓見自己再次刺殺趙襄子的目的仍無法實現(xiàn)時,便仰天長嘆一聲,然后嚎啕大哭。
趙襄子有些不解:“知道殺孤為死罪,現(xiàn)在你是不是怕了?”豫讓止住了哭聲:“要是怕死我就不再來刺殺你了,我之所以傷心,是因為我死之后再也沒有人為智氏報仇了!” 趙襄子想了想還是不解,便問道:“當(dāng)年你效力于范氏、中行氏時,范氏、中行氏被滅也沒見你有什么舉動,反而投奔了滅掉他們的智伯?,F(xiàn)在智氏被滅,你為什么就不能為我效勞,而非要刺殺我呢?”豫讓回答:“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悅已者容。當(dāng)年范氏待我不過普通人,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為報答他們;而智伯卻以國士來對待我,我也必以國士的行為來報答他?!壁w襄子聽了大為感慨,覺得如此義士卻不能為己所用,實在可惜,但又不能再次放過他,于是解下佩劍給豫讓令其自盡。豫讓接劍在手向趙襄子磕了幾個響頭請求道:“二次刺殺您都沒有成功,我自知再沒有活命的道理。我死不足惜,只是報仇之志未酬。您若憐我之志,可否以衣讓臣刺之,以寓報仇之意,這樣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!”趙襄子也被豫讓這種執(zhí)著感動了,果然脫下自己的錦袍遞給了豫讓。這豫讓接衣在手,怒目而視,就像面對真人一樣對趙襄子的錦袍連刺三劍!刺罷仰天長嘯:“智伯,豫讓雖無力為你報仇,今擊襄子之衣,也算為你報仇了!”說罷自刎而死。自殺那天,趙國有志之士聽到這個消息,都為他哭泣。而趙襄子車回之際,望著被刺的錦袍,隱約看見了血跡,從此生病而亡。
后人,遂把豫讓稱為國士,入襄垣鄉(xiāng)賢祠,襄垣始有“悲歌慷慨而尚氣節(jié)”之譽(yù)。市橋也因此有了國士橋、豫讓橋別名,位列襄垣“古八景”之一,即市橋懷古。明嘉靖年間,南京禮部、吏部、兵部三部尚書,太子太保、文安公劉龍曾詩云:
六卿分晉歲華遙,古跡猶存國士橋。
流水落花愁尚在,夕陽衰草恨難消。
伯夷恥食周王粟,仲父還登小白朝。
萬古人心此忠義,汗青留作姓名標(biāo)。